首页 协会杂志新闻动态

协会杂志

独本菊栽培方法创新探索 | 研究与应用

作者 | 郝剑波  刘斯

关键词:栽培模式、创新、措施、管理

摘要:根据菊花的生长发育周期、生长习性以及栽培模式的特点,通过创新措施以及土肥管理,满足其生长发育所需的条件,达到缩短独本菊栽培周期的目的。

菊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作为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其品种繁多,色彩丰富,花型多变。每年深秋,不少地方都要举办菊花展览会,供人们欣赏。而现有的传统独本菊栽培方法已经延续多年,且“费工、费力、费时”。为了缩短栽培时间及成本需改变独本菊的栽培模式。本文充分利用菊花生长周期规律,将“冬存”和“春种”两个环节进行优化,把栽培重点放在菊花的快速生长期,从而降低栽培成本,缩短栽培周期。

创新栽培模式

改变栽培模式  独本菊栽培是一项周期长、费工、费力、费时的工作,要想缩短栽培周期,降低养护成本,提高养护效率,需从培育健壮苗做起。培育健壮苗,必须改变延续多年的栽培模式。以往的“冬藏”方法一是存老棵,二是在盆中扦插小苗,在盆中越冬,这两种方法各有弊端,因此从“冬存”模式改起,能到“春种”时得到健壮的插穗。

创新措施  秋末冬初,采集距离母株基部较远的健壮脚芽,截取长约5~6厘米的插穗,插入50孔穴盘中,20天即可生根,此时可将成活后的菊苗按品种移入大棚,栽入畦中,并浇足透水,冬季便无需管理,直到来年开春。大棚内随着气候变化自然升温,菊苗开始生长,当菊苗进入快速生长阶段,即可打尖,促发脚芽和侧芽,并随着浇水一起施肥。促进菊苗健壮,经过几次打尖,菊苗再发出的侧芽脚芽非常健壮。

采芽

插芽

掌握菊花的生长周期,适时扦插是关键,如果扦插过早,菊花茎叶会过早老化而降低营养物质的合成与吸收。北京地区,在开春后,到4月25日即可采集健壮芽进行扦插。由于此时插穗较粗壮,最好选用50孔穴盘或32孔穴盘扦插,扦插后加强管理,保证插穗不出现萎蔫现象,20天即可生根成活。成活后的菊苗应移栽至小盆中进行养护管理。当菊苗长至10片以上叶子时即可摘心,顶部留4~5片叶子,基部留2片叶子,中间部位的叶子全部去掉。这项工作最好在6月10日前做完,但不能过早。当基部生长出的侧芽至10厘米左右时,选一个靠近基部的健壮侧芽留下即可。此方法比根芽换头扦插出苗整齐、不伤顶芽、生长迅速、成苗健壮,且用时短、效率高,开花质量同传统栽培方式相同,但能缩短养护周期、降低养护成本。

养护管理

营养土配制  育苗先育根,独本菊长得好,培养土是关键。菊花喜腐殖质深厚、疏松排水、保肥力强的土壤,一般土壤无法满足优良的理化性状,且花盆容量有限,更需营养物质丰富、物理性状优良的土壤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求。土肥配比一般选用种植蘑菇后的废料“菌棒”加松柏落叶,以及鸽子粪、羊粪一同发酵配制成营养土,其效果可满足菊花生长的需求。

定植管理  完成侧芽“翻头”的菊苗可进行换盆,一般选用2号筒盆,换盆时要将翻头的新苗栽至盆中间位置,填土以填入半盆或3/5盆为宜。换好盆后,即可按品种上畦摆放,株行距以15×15厘米为宜,既方便操作又通水透光。此时北京正值雨季,一定要注意控水、控肥、防水涝。在此期间还有一项重要工作不可忽视,即雨后及时清洗菊花叶面。因为雨水中带有粉尘和病菌,如果没有做好这项工作,后期菊花会染病,影响观赏品质。

独本菊

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日照时间开始缩短,温差加大,菊花进入加速生长时期,此时应将老株剪除,开始第二次填土,此次填土只留盆口即可,虽然菊花生长进入旺盛期,但浇水不能过大,一般浇1次水能保持2~3天所需即可,如果浇水过大,会造成植株徒长,节间过大,花茎过长,花朵下垂,不利于植株矮化,影响美观。要使菊花矮化,控水是有效的措施,还可以定期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如喷施、丁酰肼(B9)500~1000倍液进行控制。

病虫害防治  7月中旬至10月是菊花病害的高发期,锈病、叶霉病、褐斑病等都是危害菊花生长的常见病害。需提早防治,一旦染病再防治,效果甚微。防治时,多采用百菌清、吡唑醚菌酯、多菌灵等环保型低残留药剂,交替使用,每7~10天喷施1次,效果良好。对菜青虫、钻心虫、潜夜蛾等常见虫害,多采用黑光灯诱杀、性诱捕器诱杀等物理防治法,可适当使用除虫脲8000~10000倍液等低残留环保型药剂共同防治。(作者单位为北京市北海公园管理处)

参考文献

[1].段东泰,高全荣等.菊花鉴赏与栽培.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2(7):156~157.

[2].韦金笙,张树林,王孝泓等.中国菊花.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