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29
来源| 青年志Youthology
在快速流动而结构松动的社会环境里,年轻人面临的问题早已不仅是“压力大”或“情绪累”,而是一种“高频输入、低频回馈”生活模式带来的群体性倦怠。信息流过载、关系边界模糊、职场反馈机制减弱,让人很容易陷入一种“做了很多,却感受很少”的日常疲劳。 “好好生活”听起来依然重要,但变得越来越难描述。 每天完成的目标,没法再天然带来意义感,年轻人越来越难以依赖社会的外部系统来建构意义,而逐渐转向通过生活里的小事。也许花本身不重要,买花这个动作重要,它是一种提醒:自己还在过生活,还在试图好好生活。 从美团闪购联合青年志发布的《2025 鲜花生活美学消费趋势报告》中,我们既看到了鲜花消费的变化,也从买花行为的变迁中,窥见了年轻人的5种微妙心态。 1 情绪不再是慢慢酝酿的,而是频繁、碎片化地涌现 ——越来越需要被立刻回应 情绪价值在这两年成为互联网高频词。不要等待、不必解释,甚至无须他人参与——只要能让自己在那一刻“好一点”。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如今大量买花的年轻人,不再等情人节、纪念日。只是因为今天状态低落、工作受挫、天气不好,又或者毫无由来地空虚,年轻人就愿意花几十元,为自己下单买束花。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观察到,鲜花的即时零售在近年大幅增长。据美团闪购的数据,2024年鲜花即时订单量是2018年的近30倍。许多鲜花的功能,不是“送礼”,而是“止损”——止情绪的损。 在这个语境中,鲜花早已从“表达情意”的媒介,转变为情绪修复的轻量化工具。 “没人给我过节,那我自己定一个” ——需要靠自己制造意义的生活。 年轻人越来越难以在宏观社会节奏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微观的、个体化的节奏重构——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时间构建意义。有些人形成固定习惯,比如每周五晚上点一束鲜花,就像定期理发或美甲一样。“买菜顺便买花”或“像买菜一样买花”,鲜花被纳入高频次生活采购清单,与生鲜、日用品同步下单。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66%的消费者购买鲜花用于表达感情,59%用于装点生活环境,远超节日庆祝的36%。鲜花也逐渐成为“家”的象征,58安居客的《毕业生就业居住调研报告》显示,年轻人布置新家时首选“绿植、鲜花、多肉”,选择比例高于小家电、厨具等品类。美团闪购上“宠物友好鲜花”订单量同比增长93.8%,此外,“可食用花卉”也日益流行,最近一年的即时订单量也增长了20.5%。 在时间意义上,鲜花变成一种日常消费,标记时间的流动,让日子看起来有一点起伏。社交媒体上,一束鲜花的出现,就意味着当下的生活有被认真打理,鲜花被视为建立生活秩序感的捷径。 在空间意义上,对城市人来说,鲜花常常作为一种“不需要理由的奖励”出现。通过花束,向自己确定“我值得好的生活”。同时,将原本属于节日的“仪式感”下沉到日常生活,某种意义上,花不是“附加于生活”的装饰,而成为“让生活成立”的元素。 3 “我想靠近,但别太近” ——关系稀薄时代的轻量连接 长期以来,鲜花,特别是玫瑰,被视为爱情的象征和表达强烈心意的信物,高情绪、高仪式,是“表白、求婚、纪念日”的标配。如今,送花的理由开始变得轻量:朋友晋升、同事离职、邻居照顾猫。 在关系日益模糊化的社交环境里,人们需要通过一种温和但明确的方式,完成“我看到你”“我在乎你”的表达。从“郑重其事”,到“刚刚好就好”——这是新一代关系中的“情绪温存机制”。鲜花正好提供了一种“表达关心但不过界”的语言。 花艺品牌EndlessFlora的主理人莎莎曾为一名患癌女生定制花束来表达自我,也为“一半难过一半幸福的分手”“三个月建立起来的主体性被小事击碎的瞬间”等复杂情绪定制鲜花,帮助客人表达哀愁、遗憾等感受。这表明鲜花的表达空间被极大地拓宽了,超越了传统认知里,花只用来表达“开心、欢快、庆祝”的情况。 “我看起来在过生活,就真的在过生活了” ——在可视化的生活中完成自我确认 如今的年轻人,尤其是00后们,是在屏幕里长大的一代。社交平台的发展使“生活可视化”成为一种常态:朋友圈、vlog、直播间……这些日常记录工具,已经从“分享”转变为“呈现”,从“交流”转变为“建构”。个体在其中不断地调试自我形象、校准生活状态、确认存在感。 社交平台上,鲜花的标签成为流量关键词,过去,花可能是“买回来送”,而现在,更多人为了“买回来拍”,甚至不需要被别人看见,只需要自己的确认:“我过得还不错”。这并非虚荣,也不是表演欲,而是在社会结构弱化、意义感稀释的当下,年轻人需要通过视觉化的方式,来不断确认自我是否“在状态”、是否“在生活”。对许多人来说,“我看起来在好好生活”本身就能反过来强化“我确实在认真过日子”的心理认同。 ▲饭桌上的花,图片来自受访者 “我不再需要热烈的情绪来证明” ——从高感到克制的审美转向 “过去顾客喜欢买最大最艳的花,现在希望花‘能配我的地板颜色’。”这是一家连锁花艺品牌的门店经理的总结。鲜花的审美风向,正在从高调的感动,转向松弛的好看,向“合理”“不突兀”“不油腻”靠拢。 过去,买花意味着隆重、场面感,是一种需要“撑住场”的礼物行为——越大越有诚意,越艳越显心意。如今,鲜花的审美开始回落到“舒服、自然、不过度”的方向。年轻人更愿意为“合理的美”买单,而不愿为“装得用力”付出成本。在色彩选择上,这种趋势表现得尤为明显。2024年,云南KIFA鲜花拍卖市场的鲜花供货量排名前50位的多头玫瑰品种以橙色系、复色系、咖色系三大色系为主,红色占比不到3%,“标准红玫瑰”的霸权审美正在被破除。 如今,年轻人中,鲜花不再只是表达“浪漫”的工具,而是很多人自我照料的方式。在节奏变化、审美波动、情绪高频的今天,人们需要的不只是偶尔的仪式,而是“可以信赖、可以持续、可以融入日常、可以被期待的”确定感。 查看报告全文,点击杂志社官方公众号此文章末尾,链接《2025鲜花生活美学消费趋势报告》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