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协会杂志新闻动态

协会杂志

非洲菊压花花瓣多视角形态创作 | 研究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5-08-22

作者 | 陈霞

非洲菊以其绚丽的色彩和相对平整的花型,在压花中展现出极高的创作潜力,成为压花艺术的优质素材。然而,受其花心厚实结构特性的制约,在定型干燥过程中,为确保花瓣完整舒展,避免因受力不均产生褶皱变形,通常采用单一的正面压制方式。这使得非洲菊压花作品仅能保留正面视角,呈现出明显的平面化倾向,难以展现花朵在仰视、俯视等视角下的美感。视角的单一性不仅制约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更无法全面诠释非洲菊在自然状态下丰富多变的形态之美。

在此背景下,“解构与重塑”理念为非洲菊压花创作带来了新的突破方向。通过对压制后的非洲菊花瓣进行解构、拆分,重新排列组合,能够创新构建出正面、微正面、微侧面等多视角下的花朵形态,为压花艺术创作拓展表现空间。

非洲菊的压制

材料准备  选购非洲菊切花时,应优先选择花头紧实、花瓣质地硬挺,且未完全绽放的花朵,在压制过程中更易维持原有形态。同时,仔细检查花瓣是否存在褶皱、变色、破损等问题,避免边缘枯黄或带有斑点的切花。此外,可通过触摸花瓣的硬度来判断其新鲜程度,新鲜的非洲菊花瓣质地坚实,若花瓣发软,则意味着花朵已过最佳观赏期,不适宜用于压花制作。

若具备自行采摘条件,最佳采摘时间为上午9~10点,此时花朵含水量适中,表面无露水,有利于后续压制处理。采摘时,应挑选花朵饱满、花瓣完整、色泽鲜艳的植株,避开受病虫害影响或存在明显损伤的花朵。采摘时使用剪刀在花茎根部斜向剪下,保留花茎长度15~20厘米,斜剪切口有助于花朵在压制前保持水分,并方便后续操作。

工具准备  所需工具包括剪刀、镊子、切割垫、压花器、花材保管袋、美工刀。其中,压花器配件中的干燥板需提前进行烘干还原处理。具体操作是:将干燥板置于烤箱中,以80℃~90℃的温度烘烤,烘烤时间根据干燥板含水量而定,一般为1小时左右。若干燥板含水量较高、质地较湿软,则需适当延长烘烤时间。烘烤过程中,建议每隔10分钟检查1次,防止干燥板过度烘烤发生意外。同时利用支架将多张干燥板分开,不宜重叠一起烤。对于小块干燥板,也可采用微波炉进行还原,每次仅处理1块,设置中火微波1分钟,需注意控制时间,避免干燥板烧糊。干燥板还原完成后,应立即存放于密封袋或密封盒中,以维持其干燥状态。

压前预处理  首先,使用锋利的剪刀将非洲菊的花头沿基部平齐剪下,操作时需保持手部稳定,避免损伤花托,影响后续压制效果。随后,利用小刀将花梗纵向剖开为两半,小心刮除内部组织,使花梗变薄、平整度提升,加速水分蒸发。刮除过程中需精准控制力度,防止将花梗刮穿。处理完毕后,迅速用干净的纸巾按压花梗剖面,充分吸干多余水分,有效降低花梗含水量。

为进一步提升花头脱水效率,可借助小型刻刀挖除花梗残留于花托中心的部分,并使用干净的牙签,以花托基部中心点为基准,均匀戳出一圈深度5~6毫米的孔洞,增加透气面积,加快花托内部水分的挥发速度。

若非洲菊花瓣大量重叠,需使用镊子小心剔除部分重叠花瓣,使花瓣分布更舒展,避免因水分积聚导致霉变。剔除的完整花瓣可单独整理后放入压花装置进行干燥。

摆放花材  将预处理后的非洲菊花头,平稳摆放在海绵上,花头之间保持1~2厘米的间隔,确保每朵花在干燥过程中有充足的空气流通与水分蒸发空间。随后,在花材上方覆盖两张海绵,利用海绵的弹性缓冲压力,使花心与花瓣在压制过程中受力均匀,防止花瓣因压力不足出现皱缩,保障定型效果。

压制花材  完成花材摆放后,及时将其转移至干燥板上,再覆盖另一块干燥板,将花材置于两块压板之间,使用绑带用力收紧固定。通过适度且持续的压力,确保花材在干燥过程中始终保持紧实状态。

为提升干燥效率并隔绝外界湿气,需将整体压花器放入密封袋内,确保袋口完全密封。如此,干燥板可持续吸收花材释放的湿气,在密闭环境中形成稳定的干燥空间,助力非洲菊压花在短时间内完成脱水干燥,最大限度保留其色彩。

由于非洲菊含水量较高,压制过程中需严格把控干燥环节。每日对干燥板进行还原处理,通过周期性还原与重新压制,不断提升干燥效率,减少色变现象。压力调控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压制初始阶段,为避免损伤花心结构,将压力控制在3~4千克;从第二天起,在完成干燥板还原后,每次增加1千克压力;至第四天,将压力提升至10千克。通过逐步加压,既能确保花材充分脱水,又能维持其完整形态,最终实现压花平整纤薄的理想效果。

当观察到花材基部定型后,可逐步撤去海绵,在此过程中保持压力恒定,直至非洲菊完全干燥。干燥后的非洲菊,花心部位厚度约3毫米,质地坚硬,色彩与形态得以良好保留,达到优质压花成品标准。

保存花材  将压好的非洲菊按颜色分类存放,先置于卡纸上,覆盖薄纸或硫酸纸后,放入厚度20丝以上的高密度密封袋,也可以直接抽真空密封,再将封装好的单色系压花密封袋收纳于适配的大型密封袋或密封盒内,形成双重防护体系。同时,在收纳容器中放入一块经还原处理的干燥板,利用其吸湿特性,持续吸收袋内湿气,维持低湿度环境,延缓压花受潮变质。

正面视角的花朵拼接组合

正面视角下的非洲菊花朵可完整呈现花瓣围绕花心均匀分布的状态与花心全貌,展现出规整、对称的形态特征。

绘制线稿  依据成品尺寸,精准绘制非洲菊线稿图,详细标注花朵轮廓、花心位置及花瓣分布走向,为后续操作提供清晰依据。

准备花心基底  使用双面胶纸裁剪与线稿花心同等大小的圆片,将其平整粘贴于线稿花心处,作为花瓣粘贴的基础基底。

分解与逐层粘贴花瓣  拆解非洲菊花瓣后,从底层开始向上逐层粘贴。先在水平与垂直方向各粘贴一片花瓣,构建十字形框架,确定花瓣分布方位;接着,在十字花瓣的两两间隔处分别添加一片花瓣,使第一层花瓣数量增至六片;随后,持续填充花瓣间隙,直至形成紧密无隙的圆形花面。粘贴过程中,需细致调整花瓣角度与弧度,确保其自然舒展。

塑造立体层次  粘贴第二层花瓣时,将其重叠于第一层花瓣的交接处,且花瓣尖端向花心方向缩短约 5 毫米,通过错位叠加的方式,增强花朵的立体层次感。

完成花心粘贴  选取适配的瓜叶菊类花心,粘贴于花朵中心位置,至此完成正面视角花朵的整体制作。

微正面视角的花朵拼接组合

微正面视角介于正面与侧面之间,花朵呈现出一定的倾斜感,能够展现外层与内层花瓣的遮挡关系及花瓣的弯曲弧度。在接近水平位置的下半部分中心区域,将花瓣翻折形成自然弧度,在平面上呈现出变窄、变短的视觉效果,使花朵更具生动性与立体感。

绘制线稿与基底准备  参照正面视角花朵的制作方式,绘制微正面线稿图,将花心设定为椭圆形。裁剪与线稿形状相同的双面胶纸片,平整覆盖在线稿花心区域,作为花瓣粘贴的基底。

上半部分第一层拼贴  从接近水平位置尚未翻折的两片花瓣开始,沿线稿外侧进行粘贴定位,随后在两瓣中间补贴一片花瓣,初步构成半椭圆形雏形。按照“两两花瓣间补贴一片”的原则,依次填充花瓣,直至上半部分第一层花瓣紧密排列,无间隙。

下半部分第一层拼贴  确定下半部分中心花瓣的位置,沿用上述拼贴规律,完成下半部分第一层花瓣的排列。

第二层拼贴与花瓣处理  参照正面视角花朵第二层的粘贴方法,从上半部分中间位置开始向两侧拼贴,直至翻折起始位置。对于水平处翻折的花瓣,沿长轴修剪成两端尖、中间凸的形态,边缘修成圆润弧线;下半部分花瓣则根据翻折程度,以弧线为基准修剪多余部分。具体操作时,可先在底板上绘制弧线,将花瓣沿弧线外缘排列,裁剪超出弧线部分,并根据实际效果进行微调。

花心与花瓣组合  将花心置于花朵中心偏上位置,把修剪后的下半部分花瓣沿花心基部粘贴,使花瓣边缘轻微覆盖花心,完成微正面视角花朵的整体拼贴。

微侧面视角的花朵拼接组合

微侧面视角下,花朵呈现出介于正面与侧面之间的倾斜感,既非完全对称规整,也不同于侧面视角仅展示一侧轮廓。此视角下,能够看到部分花心,上部花瓣部分被下部花瓣遮挡,下部花瓣背面显露。

定位上半部花瓣  参照线稿,确定花朵上半部中心位置,粘贴一片基准花瓣。以此为起点,沿左右两侧逐步叠加花瓣,填充至上半部分约60°范围,形成小扇形结构。在粘贴过程中,严格控制花瓣间距与角度,确保整体形态自然舒展。

添加花心与修饰花瓣  在上半部中心偏上位置,粘贴厚薄适中的花心。于花心左侧增添一片花瓣,使其略低于相邻花瓣,以近似垂直的方向粘贴,形成错落有致的层次感,丰富整体造型细节。

拼接下半部花瓣  从上半部分小扇形两侧开始,向下半部中心延伸粘贴花瓣,利用花瓣遮挡部分花心,且保持花瓣正面朝下、背面外露的状态。每次左右两侧各粘贴一片等高花瓣,下一轮粘贴的花瓣较上一轮略低,通过逐轮递减的方式,使花瓣自然衔接成流畅的弧形,塑造出微侧面视角下花朵独特的立体轮廓与动态美感。

修剪背面花瓣基部  依据正面与背面花瓣相交处形成的自然弧度,参照线稿基部轮廓,将背面几片花瓣的基部修剪成流畅的弧形,进一步增强微侧面视角下花朵的立体层次感与整体造型协调性。

更低视角形态塑造  若需呈现更低视角的花朵形态,可基于上述步骤,充分利用花瓣的自然遮挡特性,将背面花瓣整体适度上移覆盖,省略花心粘贴环节,使花心完全隐匿于花瓣层叠之下。通过这种重构方式,能够着重凸显花瓣层叠的韵律美感与包裹形态,塑造出别具一格的视觉效果。

压花的“解构与重塑”打破了植物材料因结构特性导致的单一视角创作局限,提供了涵盖花朵正面、微正面、微侧面等多元视角的形态创作技术路径与创作思路。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压花艺术的表现维度,赋予作品更立体鲜活的生命力,还开拓出更为广阔的艺术表达空间与审美创作领域。(作者单位为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